close


■苦勞論壇2006/06/10
◎作者:思書
文章摘錄自 http://61.222.52.195/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15215

我不喜歡台灣政壇惡質的爆料文化,弊案很嚴重,的確需要揭弊,隨著揭弊案每天上演的權力爭奪戰,其醜惡和荒謬,與二月河筆下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不徨多讓,讓人嘆為觀止。

對於一介清流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也被捲入惡質的揭弊風波,我願意相信他說的一字一句,他說,願意以朋友的交情和身分,去看在生命低潮的阿扁。這點對人的誠懇,我也很贊同。可是,我始終對吳清友「輕鬆」捐款給桌球協會1000萬元,耿耿於懷。

1000萬元捐款,多嗎?在動輒數億元投資的產業界來說,1000萬元,可能只是小數目。可是,在不景氣的出版界,以及資源薄弱的藝文界來說,1000萬元可是得來不易的一筆大數目,是很大的一筆資源。以誠品日前捐助捐雲門舞集兩年的流浪者計畫,也不過是100萬元數目。

附帶一比,根據誠品股份公司財報資料,2003年,誠品虧損1.9億元,直到2004年才開始轉虧為盈,2004年稅後淨利9428.6萬元,直到2005年賺1.12億元。誠品這兩年年平均賺1億元,吳清友捐款一出手就是1000萬元,是誠品獲利的十分之一。1000萬元,不能不算多。

我不想打混戰,亂扣帽子,先說清楚。這是吳清友在2002年和2003年,以他個人公司─誠建名義,捐助桌球協會1000萬元。誠建公司是吳清友掛董事長的事業,跟誠品股份公司分屬不同法人,誠建公司專營鍋爐,以及醫療廢棄焚化爐等營造工程,跟從事書局、生活餐飲和百貨賣場的誠品股份公司分屬不同獨立公司。

可是,即使捐款是吳清友個人捐款給桌球協會,但是,這樣大方的捐款行為,看在跟著誠品書店成長,因而勒緊褲帯,緊縮荷包的誠品員工和藝文界和出版業的眼中,會是什麼樣的滋味和感受?吳清友的個人捐款,如同貴婦人上慈善晚會捐款,家裡傭人卻超時勞動,作牛作馬,領取低薪,如此的虛偽。

誠品的成功,絶對不僅靠吳清友一個人的理想。誠品書店是誠品書店所有員工的心血,不少懷抱著熱情和理想的員工,進入誠品書店、誠品音樂館,接受以相對低薪的條件,實現自己對出版的夢想,這是誠品重要的支撐力量。不少員工或許因為階段成長,或許因為人生階段需求,而離開誠品,但是,這些前仆後繼的誠品員工,奉獻出的青春時光,是成就今日誠品書店的功臣。難道,他們對老闆隨便一捐,就是1000萬元,不會感覺到洩氣?

同時,默默支撐誠品的是台灣的出版社。即使出版再不景氣,台灣中小規模為主的出版社,從未曾減損對出版的熱情和夢想,書市照舊推出好書,讓當書迷的我,總是驚艷不已。誠品書店一家接連著一家開,到去年底和今年初誠品開設信義旗艦店,誠品提出交易制度欲轉成銷售後再結帳,吳清友更一度出面宴請出版社,要求出版社共體時艱,讓誠品信義店延後半年再付貨款。過去,誠品經營困難之際,出版社也一度配合票期延後。誠品書店也在去年以來,進行共應鏈整合,要求出版社再壓低折扣。

「銷售後,再結帳」的制度,廣為百貨界採用,這個交易制度的精隨,說穿了,就是用供應商的資本去賺錢。也就是說,廠商必須先負荷書的成本,然後,等書店通路銷售出書本,才收到貨款支票。書店通路從過去需要買貨成本,轉成做現金生意。或許,誠品信義店沒有徹底執行銷售轉結款交易制度,不過,書上架半年後,再開始結帳付款的模式,已把部分成本轉嫁給出版社。

對出版的堅持,不是只有誠品書店有,不是只有吳清友一個人有。誠品書店不過是一個平台,讓所有出版社的堅持可以在當中發光發熱,得以被瞧見,出版光環更不應該只在誠品一家書店身上。誠品書店經營不善,是多少出版社要跟著勒緊褲帯,誠品書店壯大的過程,是多少出版社要跟著犧牲毛利,負擔風險。甚至,為了成就誠品信義店的夢想,出版社又要多出一筆資金成本,支撐信義店。在這種情況下,吳清友隨意捐款1000萬元的訊息,難道讓「同苦不共甘」的出版社,不會感覺到喪氣?捐出1000萬元,輕如鴻毛,轉過身,卻對出版社斤斤計較,獲利突然重如泰山,那又算什麼呢?

作為書迷,我認為,誠品書店不只是要把光環還給員工和出版社,更應該把獲利分享給出版社和員工,支撐出版社能夠源源不斷出版好書,支撐員工能夠充實自己,願意在誠品繼續貢獻自己的夢想。

誠品書店擁有太多光環。這些光環,不應該集中在書店身上,也不應該集中在吳清友一個人身上,光環的背後,有員工在支撐,在出版社在犧牲,都是吳清友先生追求夢想,實現夢想之際,絶對不能忘記也不能虧待的夥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dneyer 的頭像
    sydneyer

    小雪球的部落格

    sydne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