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誌 

前幾個月跑到台北市政府參觀,結束時1樓剛好有一個小展覽,用竹林造了一個景,並用稻殼鋪滿整個小展區,感覺還滿有fu的,所以進去小晃一下。

展區裡有一老一少兩個志工,我在看展覽的時候,剛好聽到他們片段的對話。

少:怎麼會想來做志工?

:我在這附近有4棟收租,但房租又不是天天收,成天悶在家裡也不是辦法,還是得出來活動活動筋骨比較好。

4棟!

我聽到當場心一驚,有4棟收租志工服務的展覽,竹林和稻殼好像瞬間都鍍上了一層金。

昨天老婆回家帶給我一本「大誌」(The Big Issue, TBI)。

當初在倫敦和雪梨街頭,就曾看過有人在賣,我在George St.上也有買過一本。

沒想到台灣到今年4月才開始販賣。

關於大誌是什麼,下面連結可以給一個很清楚的答案。

http://www.bigissue.tw/about

簡而言之就是透過販賣「大誌」,幫助街友重拾工作,建立信心,漸漸擺脫「下流社會」的生活。

「大誌」的出現,可以證明還是有人願意當個傻子,默默的為他人付出,同時也證明,台灣社會正快速的朝向M型化發展,並且突顯政府寧可幫助財團,也不願救助弱勢的無能。

4棟收租的志工」和「賣大誌無殼的街友」。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兩個可能年紀相當的人,有如此大的差別?

前一陣子開車經過公館,停著等紅燈,在車陣中出現一個發傳單的老伯,對著每一個車主鞠躬哈腰,並稱呼老闆,希望車主能搖下車窗,收下傳單。

看到這一幕,其實我鼻頭酸酸的。

論年紀,他大概大我兩三輪,喊我「老闆」,只因希望我收下傳單?

之前接觸房仲也是如此,明明年紀相當,還大哥大哥的喊,怎麼,有所求的時候就老闆、大哥,沒利用價值的時候,會不會就把我一腳踢開?

人與人之間有必要這樣現實嗎?

到醫院掛急診,說明症狀之後,護士會看症狀的嚴重程度,作為醫療順序的依據。

但政府卻反其道而行。

已經淪落到社會最底層的,差幾步路就要跟閻羅王報到的,第一時間該救的,得到政府的幫助卻是一點點,反而要民眾發起一個又一個的自發性團體互助,而每天住豪宅開名車吃大餐的人,應該放在旁邊理都不理的,卻得到政府最大的支持與幫助。

那這政府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是?

順帶提一下,原來在大誌的網站上,是有在「超商鋪貨」的敘述,但現在各位去看,大誌僅在大台北地區特定的捷運站外販賣。

熟悉超商通路的都知道,如果他願意捨棄毛利賣大誌,他就不會叫超商了。

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受到政府大力支持與幫助的財團,在他該發揮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時,卻選擇置之不理、圖利自己。

下次經過公司轉角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進入超商購買架上商品,繼續幫助那些企業為虎作倀,也可以省下4瓶罐裝飲料的錢,買本大誌,幫幫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間接幫助自己。

因為不曉得哪一天,你也有可能被無良的企業掃地出門,穿上TBI的背心,成為販賣大誌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dneyer 的頭像
    sydneyer

    小雪球的部落格

    sydne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