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看到二個部落格,都不約而同談到「移民與子女教育」的問題。
 
一個是blogger的叔叔輩,早年移民到美國打拼,無奈太累還是怎樣,前些日子英年早逝,留下兩個小孩,一個是美國某社區大學剛畢業,一個才剛讀高中,他們的母親剛送走另一半,接下來就要煩惱兩個小孩的未來。
 
大的社區大學畢業留在美國似乎找不到什麼好工作(甚至是餬口的工作),回台灣的話,中文「聽說」還過得去,「讀寫」就有困難,到底回台灣還是留美國仍在徘徊中。小的因為還在讀高中,沒有迫切性的問題,所以還有時間慢慢想。
 
另一個blogger寫他自己,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因為父親的工作,離開台灣到美國念高中,原本以為就在美國繼續升學,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所以在美國待了一年的他,又得回來台灣,跟同輩一起參加大學指考,結果當然沒考上,現在正蹲重考班。
 
他在blog提到,當時要回來前,對父親的決定不是很諒解,還抱怨這樣浪費他整整一年的時間,也因為高三最後一年課沒上到,回台灣參加指考,能考上理想學校的機率大大降低,但最後他卻坦然接受父親的解釋,回台灣參加指考。
 
如果你是他父親,當時會怎麼說?而如果你是那位剛喪偶的母親,又該給自己的兒女怎樣的建議?
 
已結婚同輩的小孩,大多3~5歲,別看他們還小,有時候他們的問題我還真不知該如何回答,而我跟他們接觸也不過一頓飯的時間,成天跟他們在一起的父母,想必要解決更多各式各樣小孩所製造出來的難題。
 
所以才有「養兒方之父母恩」這句俗語的出現,回想我從小到大,也的確製造出千萬個難題給父母,父母增長的皺紋銀髮,有不少是我奉獻的,雖然自己現在沒養兒女,但卻與別人小孩的互動中瞭解這句話的真義。
 
解單一難題或許容易,但規劃未來卻著實困難,就算真的為小孩規劃出完美的未來藍圖,小孩也不一定會(能)照著既定計畫走,更何況還有很多外在客觀條件的變數。
 
因此「不給魚,教捕魚」的教育方式,讓我特別欣賞,不讓孩子坐享其成,在邁向成年前的每個階段,找機會訓練孩子自主判斷能力,訓練好了,成年了,就丟出去,讓他自己去闖,即便遇到以前從沒遇到過的問題,都能夠藉由之前的訓練找出解決方法,而不是每每遇到問題就「哭著回家找媽媽」。
 
我想,離鄉背井移民海外的,不外乎就是因為工作待遇、子女教育和生活環境等優點,有時候賺大錢,生活環境改善或許還容易達到,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對子女教育,絕不是件丟給學校教育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輕鬆事。
 
我相信天下沒有一對父母會狠心刻意培養自己的小孩成為煙毒犯或殺人犯,但如果事情真的發生了,其實父母也脫不了責任,在異鄉,得更注重子女教育,才能讓被列為是少數民族的下一代順利在海外的生存下來。
 
移路一定順風嗎?我沒辦法下定論,不過我卻看到越來越多擁有特殊能力的穿牆人,面對該走該留的問題,反而卡在水泥牆中,動彈不得的窘境。
 
如果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