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台灣,對於同性戀,甚至雙性戀等議題,雖由電影、小說等傳播媒介讓更多人知曉,但礙於中國傳統封閉民風影響,社會大眾對於同性戀、雙性戀內心真正所需要的關懷與社會的公平對待,至今仍如懸案一般,苦無著落,其實同性戀的現象自有人類文明以來便一直存在著,我認為與其做道德的貶抑,毋寧正視此一「正常」的既存事實。
 
學界普遍承認,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是同性戀者。真正的異性戀,是一個人為順服於種種毫無意義的社會制約,而拒絕接受他的部分自我所產生的結果。而金賽博士在1948年把一個人由同性戀行為按比例分成七個等級,其結果顯示,除了絕對的異性戀者外,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是同性戀者。由此可知,我們不應將同性戀限制為是圈內人,因為圈內和圈外根本是同一個圈子,我們是生活在一起的。
 
國內耳熟能詳的電影「喜宴」、湯姆漢克斯所主演的「費城」,以及前些日子的日劇「愛情白皮書」,都談論到關於同性戀的內心世界,我想這些相關的創作必然是希望透過媒體,促進圈內和圈外的了解,創造出一個更包容的環境。
 
其實同性戀的內心必須要承受比一般人更大的壓力,而這大部分的壓力是來自於圈外的不諒解以及誤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人們時常會將愛滋病和同性戀劃上等號,但事實上,愛滋病的感染與個人的行為有關,若不進行安全的性行為,無論是誰均可能感染愛滋病。
 
在台灣,與男性同性戀者相比,女性同性戀就顯得較為安靜沈默,而一般大眾對於女同性戀也有著某些既定的刻板印象,以為女同性戀都是恨男人的、離婚的、被強暴過的、心理上有問題的、特立獨行的…等等,但事實上,女同性戀(乃至於同性戀),只是一種情愛和生活方式的選擇,社會並沒有權力將同性戀標籤為有缺陷不道德的社群。
 
美聯社曾有一則消息如是說,一名37歲的男同性戀者在電視台的脫口秀接受訪問,透露了他伴侶的姓名,第二天遭到這名24歲的伴侶射殺身亡,從這則報導我們可以了解,不只是一般社會大眾必須用更寬容的心、行為去包容同性戀者,而在同時,同性戀者也必須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外,因為只有一方在做時,是無法產生任何互動的,最後願所有圈外、圈內的人共同努力,在人身權、工作權、教育權以及醫療資源等等上,攜手建立一個真正沒有藩籬的世界。
 
註:目前西方最新的批判理論,叫做「Queer Theory」,在香港比較常見的翻譯方式叫「同志理論」,因此稱有同性戀傾向的人為同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