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過一家大型玩具店的門口,看見一群小孩子正在玩,仔細一看,原來是在玩每次抽出一根積木,但又不能使整堆積木倒塌的遊戲。

孩子們在抽每一根積木前都屏氣凝神,深怕抽了這一根,就會造成坍塌,每成功抽出一根積木,都響起一陣歡呼聲。

先抽這個,再抽那個,才不會倒,反觀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在決定每一件事情之前,何嘗不是會評量事情的輕重緩急,然後再決定它的順序。

清華大學彭明輝在網路上所寫的「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其中有些看法我不能苟同,因為他如此說,只是把學生的問題又丟給學生,老師基本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並沒有盡到,真正好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個別狀況,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的建議,而不是給一個「其實你現在作什麼都沒有差」的籠統答案。

順序的重要性,可從我們每天日常生活所做的決定以及所產生的後果看得出來。舉例來說:因為想看一個球賽而熬夜,隔天睡的比較晚,所以比較晚進辦公室,緊接著影響工作心情,而後又因為心情不好掛這一張臭臉,搞的自己人際關係變差。

如果改變一下順序,前一天晚上不看球賽,而用錄影機錄下來,隔天或假日有空再來看,那麼或許就不會產生上述的狀況。

放大到整個人生來看,到底是先就業還是先讀碩士,必須針對自身以及外部的狀況來做SWOT的分析,再問問其他人的意見,並不是大家都讀碩士你就要去讀,也不是大家先就業你就先就業,這樣永遠你只是作別人,活在別人的期待下,永遠不能活出自己。

講了這麼多,雖然都是討論順序問題,但其根本的問題還是在自我判斷能力上面,如果自我判斷能力不足,急事緩做,到時候因為順序不對所產生的後遺症,還是要自己承擔。

不過,求學的時候老師或家長並沒有跟你說這些,成績不好總是責問你為何不用功,而從來不會問你是不是沒有做好時間分配與排序,而國中唸完了考高中,高中唸完了考大學,大學唸完了考研究所或再讀博士班,之後呢?之前沒有人跟你講,之後,對不起請自行到社會翻滾體驗。

電視新聞播報著一則案例:家長送小孩到明星學校,小孩被老師嚴重體罰,家長又哭訴著說只是希望提供小孩比較好的教育環境,沒想到會這樣。

由會體罰的老師所組成的明星學校,這種學校不去也罷,因為這種學校所創造的明星只是一時的,沒了體罰,沒了目標,小孩瞬間就變成隕石落在地面一動也不動。

能夠分辨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訂出應有的執行順序,這種能力的培養,比考一百分、第一名都來的重要,因為出了社會,過往的一百分、第一名都沒用,真正可以活下來的,反而是那些成績平平但擁有足夠判斷力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