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人對於「愛」的詮釋似乎只止於男女之愛,或再甚者擴至於父母之愛、親友之愛,而最近名作家劉墉出了一本名叫【在生命中追尋的愛】,書中對於「愛」提出一個實際的定義,他說:「如果你真要付出愛,請伸手去做,別空口去說,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也就是說必須將愛意付諸行動才是真愛,這的確是給予那些成天把愛掛在嘴邊,但不去身體力行的人一記當頭棒喝。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就算是身體力行,付出真愛,也並不一定會暢行無阻,最常見的就是男追女,而女方卻視而不見,或者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不認同父母對他們付出的愛。但如果換成受者的角度來看,或許男追女的男孩,表達愛意的方式女孩不喜歡,因此無法打動這女孩的芳心,而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愛無庸置疑,只不過用的方式或許太過權威而無法獲得子女們的認同。
 
從上述的兩個例子來看,想使雙方坐下來談似乎不太容易,就算是真的坐下來談,如果雙方還是各持己見,那豈不是又造成另一場誤會了嗎?有人說:「表達愛意的方式並無對錯之分,其對錯的關鍵只取決在受者罷了。」因此,與其用對方聽不懂的外星語言努力讓對方了解你自己是多麼的為他著想,還不如調成對方可以接受的頻道及語言,這樣溝通才在同一個水平上,也才容易產生交集。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時下的年輕人也頗能知曉這句話的精髓,在要追求心儀對象之前,必會先向朋友們探聽一下,,以免碰的一鼻子灰但隨著彼此感情的持續進展,這種想了解對方的熱度似乎也漸漸淡了下來,好像變得越來越自私,反而會抱怨對方不夠了解自己,但回過頭來想一想,自己又花了多少心思在對方上?初戀時那探聽的熱度又到哪裡去了呢?「寬已律己,嚴以待人」似乎是一般人的通病,而這也是愛意傳播的頭號敵人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覺得包容、寬恕的重要,因為天底下沒有兩個完全適合的人,他們之所以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那麼的速配,只不過他們在生活中運用了包容和寬恕罷了!在市面的信紙、小卡片或貼紙常會印著「惜緣」二字,我想其用意並不只是消極的希望雙方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緣分,而是希望更積極的維持這一段得來不易的緣分,所謂「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如果不加以珍惜,不運用包容、寬恕的心來維持的話,那麼就算是千年的修行也是枉然!
 
有人問結婚二十年以上的老夫老妻,如何保持如此長久而密切的情感,他們兩人異口同聲說:「不要太計較。」名作家簡宛則給予了更精闢的解釋--獨立但不要對立。也就是說雙方不因為結婚而失去獨立的思考方式與自由,夫妻兩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與見解,但並非因此要互相對立如果親密的關係中存有對立的成分,那一點點心底的溫柔之情也就不復存在了。如果溝通可行,則雙方可透過溝通取得兩全其美的解決之道,如果溝通不成,雙方至少要有一人,不要太計較,如此衝突自然消弭於無形。
 
愛並不是像交易的商品,付出多少錢,就可得到等值的商品,而一般人通常不會如是想,時常聽到有人抱怨,「我已前為他付出那麼多,為何他現在那樣無情!」再者,如果父母把子女當成日後防老的工具,那本身的心態就不正確,其結果,想當然爾,也不會盡如他們的原意,因此如果愛的出發點是為了得到些什麼,本身想法就不純正,以後便會因此而時時抱怨,當然這樣的愛也就變質了。
 
時常在一些慈善捐款的名單中看到許多不願透露姓名的無名氏,我覺得他們的出發點就非常純正,並且他們已將這些所謂的名利拋豬腦後,不會因為自己捐了些東西、金錢,而四處向別人炫耀,而在一般人的觀念當中,常認為,等到我衣食足後,再去幫助別人,事實上,等到他衣食足後,又想要過更好的生活,因此這幫助的允諾,其兌現的日子也就變得遙遙無期了,因為「好還要更好」是一般大多數人的想法,雖然這是時時惕勵自己追求上進的原動力,但是對於金錢、名利等慾望的追求,應該適可而止。
 
真正博愛的人,並不會以自己現在的處境如何來作為幫助別人多寡的衡量標準,就如同「慈濟功德會」的創始者證嚴法師一樣,她是在她最困苦的時候,發下宏願--要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然,也許就是她具有如此超越常人的毅力與決心,才能成就如此偉大的事業吧!
 
在這個世界上,人需要被愛,也需要去愛別人,如此才可稱得上擁有健全的人格,其實愛近在咫尺,無須找尋,只要自己多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適度、適當、適時的付出愛心的話,相信這個人世間必然會開滿用愛心灌溉而茁壯的璀璨花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