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因緣際會參加了一場告別式。
 
還記得最早參加的一場告別式是在高中,當時班導指定兩個人去參加,我是其中之一,往生者好像是校長的親戚,我記得當時班導曾說,去參加的會記嘉獎,不過我參加是參加了,回來後卻一個嘉獎都沒有,說實話,那場告別式的過程現在我一點印象都沒有,反倒是對於那個沒記到的嘉獎,我還一直耿耿於懷。
 
後來年紀漸長,家中長輩也漸漸變老,慢慢步向往生之年,身為長孫,從往生前的醫院臨終探視、告別式籌畫及細節協辦,到最後的火化入塔,多少有參與,雖稱不上熟捻或是達人,但現在至少知道,喔,原來告別式就是這樣,對於告別式也不再僅止於走馬看花的浮面瞭解。
 
或許是巧合,當天往生者的姪子,剛好是我高中隔壁班的同屆同學,我們有著共同的朋友,但他卻不一定認得我,礙於現場哀淒嚴肅的氣氛,因此我並沒有上前攀談。
 
當天在二殯現場看著往生者的生平影片播放時,其實我心中有很多感觸,或許可以用「難過」二字簡單一筆帶過,但事實上我心裡的感覺可以說是五味雜陳,也可以說領悟了一些道理。
 
「告別式可見人情冷暖。」這是我第一個領悟。
 
告別式其實跟婚禮一樣,都有既定的節目主軸,不管中間有如何精彩的火把上菜秀,還是感人肺腑的追思紀念文或曲,除非意外,要不然婚禮到最後一定是新郎新娘門口送客,而告別式最後一定都是往生者火化入塔(或入土為安)。
 
也就因為是如此既定,照著既定的模式就不會有什麼令人意外的意外,所以在婚禮上,我們可以看到像日劇大和拜金女中專門釣凱子/馬子的獵豔高手,在告別式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地方政治人物前來致意,為自己未來政治生涯鋪路的細膩手段。
 
從往生者的身前地位,或該往生者遺族的現今地位,也都可以從告別式的場面大小,以及到場人員的身份地位略窺一二。
 
而往生者遺族與受託承辦告別式禮儀公司的溝通互動,以及各遺族彼此之間的關係,也都將在往生者往生後慢慢改變、發酵、升溫。這些都是我們局外人在告別式當場看不到,但遺族必須面對的現實。
 
「每一個人都會老死。」這是我領悟到的第二點,這是個人人皆知,但卻不願面對的真相。
 
當天的往生者和我往生的親人一樣,有著愛他的家人,子孫滿堂,不過到晚年總會開始久病不癒,從坐在輪椅上,到躺到病床上,最後心跳停止沒有生命跡象,而現在寫這篇網誌的我,和來看這篇網誌的你,以及現在還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將和這些往生者一樣,在未來,都會老、會病、會死,最後化成一堆塵土。
 
所以與其把頭埋到土裡不去想它,或者忌諱死亡不去談它,抑或者是在重病快死時抱怨上天為何是我,還不如提早認清「不只是你,每個人都會老死」的事實,趁自己還沒斷氣前,做些有意義的事,至少讓自己沒有白活、死而無憾,還能夠含笑九泉。
 
看著往生者生平影片的同時,我自己出生到目前為止的所作所為彷彿也在我腦中快轉,突然興起一個很有趣的念頭,我的告別式可不可以在生前辦?
 
屆時發訃文把親朋好友都請來,我會靜靜的躺在棺材裡,好好聆聽大家想要對我說的話,把那些好聽的話,趁還活著的時候都說給我聽,免得我葛屁後都聽不到了,而春光無限的電子花車秀,我也可以一併欣賞,到了我真正往生的那一天,你們該看、該講的都做了,所以也就不用來送我了。
 
我們永遠不知道財神和死神,哪一個會先來眷顧我們,我們也不知道幸福與無常,哪一個會先來敲我們的門,如果真有心,趁人還活著的時候多做些,人死了,只剩遺憾,做再多他也感受不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dneyer 的頭像
    sydneyer

    小雪球的部落格

    sydne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